祝帅 官方网站

http://zhushuai.zxart.cn/

祝帅

祝帅

粉丝:375592

作品总数:7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祝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文化部青联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栏目主持,兼任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2003-2008年任教于...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性灵豁畅 笔墨浑然——读祝帅书法近作

    中国书法经几千年的积累,风格流派纷呈,经典佳作不胜其数,使欣赏者对现代人的作品常有逝者如斯夫的喟叹。一次偶然的机会获读“祝帅书法2011”,其草书李白的《月下独酌》令我对时人书法审美疲劳的神经为之一震,笔墨浑然四字脱口而出。

  笔墨浑然多用在中国画中,懂不懂得浑然是画入门与否的一个标志,一些画家只知道程序、样式,没有从画面的关系上解决问题,特别注意小层次,忘记大关系,造成了一生只是艺术上的门外汉,书法何尝不是如此。固然字的点画、结构等都需考究而且也离不开这些细节,然而一件作品吸引欣赏者的却是扑面而来的一种整体气息。

  由这幅作品而关注祝帅其人其艺,短暂的接触、博客文章的阅读让我对性情豁达的他有了大致的了解,由此逐渐寻到了年轻学者何以能创作出如此成熟作品的答案,从而促使自己对书法创作中几个问题的再思考。

  一、笔墨浑然与功力

  要使书法作品具有笔墨浑然的整体性气息,古人是按部就班以求水到渠成。朱履贞《书学捷要》言:“凡学书,须求工于一笔之内,使一笔之内,棱侧起伏,书法具备;而后逐笔求工,则一字俱工;一字既工,则一行俱工;一行既工,则全篇皆工矣。”这是古人书法学习从点画开始即追求完美的观点。学习书法通常从临摹和练习用笔开始,古人以毛笔作书写工具且日日搦管的环境使习书之人逐步积淀扎实的功力,从而朝夕研磨让书艺日趋完善,应该说这是研习书法艺术的理想途径。然而,《书谱》中有言:“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现代的习书环境与书风的变迁一样已非同往昔,即使自幼习书亦不可与古人的童子功相比,更何况现在的习书者从艺之路大部分始于西画基础。现代习书者面临的困境是大的时代环境和个体的知识结构与传统中国书法的表现力发生了冲突。正如西人所言,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在书写本质上,书法中的点画是以线的自动性为表现内容,点画是运动的形式与结果,点画自身的动化活力是不可测的,用固定的形难以对其归纳,同时它不是通过涂改的方式去展现,而是由历时一次性的表现方式所产生的一种形态。这让具有西画基础的学生,像从写生静物入手学习西方绘画那样学习书法是勉为其难的,然而画静物可以把物体归纳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去认识对象的整体观念却是现在习书者的优势所在。我想除祝帅少年即接触书法,受名家指点打下基础,在中央美院七年设计专业的本、硕学习,五年教授“素描”和“色彩写生”的课程的经历,造就了他在感知事物时对整体的把握能力,也是祝帅以现在年龄就能创作出笔墨浑然作品的原因之一,这进一步促使我们思考现代人如何探寻弥补传统书法功力缺失的途径。

  中国书法有时确实需要功力的积累和岁月的磨砺,然而王镛先生以边临摹边创作的方法探索书法艺术形式美并倡导“艺术书法”的观点,对祝帅或者说与其经历类似的年轻人无疑是度人的金针。确实有些东西是在年轻时无法参悟与达到的,然而年轻亦有年轻的优势与着手点。读图时代的媒介优势与知识结构使年轻人思维活跃和眼界开阔,性灵的开发异于前人,可以从讲究形式感的东西入手,达到构图、构思的奇与巧。当然,艺术上成熟的时候,可以不讲究这些,没有构图的构图是最好的构图。但是年轻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外在的因素,就是表面的形式因素,具体到练字注意间架,比注意笔法重要,比写出意境重要,用笔也是更强调外在的力度,不过分追求平淡,不食人间烟火、静气等等。如果年轻的时候过早地去寻找这些东西,最后得到的是萎靡,因为那些境界是人生参悟透彻、艺术语言不断成熟之后,逐渐从有火气降到没有火气,没有岁月的积累和人生阅历的沉淀是不可能得到的。过早地追求这样的境界,会使年轻艺术家的格局非常窄小,因此就不如年轻时就阳刚、有冲劲,这样才能够不平淡、不平庸。也正是年轻才会有的敏感与冲劲反映到书法创作中,使作品具有勃勃生机的浑然气息。

  功力的修炼与其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如说是书法家一生的功课,艺术创作也并非随功力的积累即可顺达笔墨浑然的境界。探秦汉、究魏晋、研唐宋的祝帅深知对用笔回锋、提笔、顿笔、运笔,转笔为提、折笔为按等等这些技法规律性的把握远不如对点画的组织形式来的重要。书法创作中点画程式语言的组织是个人面貌的基础,从视觉层面看书法家最后风格的形成主要是点画的组织而不是干湿浓淡和粗细的问题。当然干湿浓淡和粗细是风格的一种,但主要还是点画的组织,一个人形成不了自己的程式语言,很难形成鲜明的个性风格。比如说现在点画质量不高,用功练习就能做好,但点画的组织却需要才华,需要人的创造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何从传统经典中理解这种程式语言,并且理解这种程式语言的创造思路,是验证书家是否善于学习传统的标尺。

  二、继承性传统和创造性传统

  吴讷孙曾说:“中国之文艺批评不倡激烈之改革,亦如中国之伦理观念。中国艺术之传统乃有万世师表之圣人,而下则代有宗匠。是以孔子之外书圣则有王羲之,画圣则有吴道子。其优点在文化之积累性,大传统内有小变化,与古人相距数百年而如同居一室之内,其连篇累牍之题跋,读之乃似超时空之讨论会。不似西洋之以创造为目的,布新必先除旧。”中国书法的继承发展正如上面文章对中国学术继承发展的论证,不是凭空而起的楼阁,都是一代代书家薪火相传的结果。历代书家都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加上些许心得,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对古人传统的学习和借鉴,既是对古人艺术形式的取用,也有对既有形式的变革。

  现今包括祝帅在内的书法界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艺术缺少传统文化,需要回归文化传统,确实,缺少传统文化滋养的书作浅薄、简单,没有古人的经典性。但现在许多人打着回归传统的旗号却是在承袭和模仿传统,只有别人写出来的才能感受到,别人没写出来就感受不到,实际是脱离了艺术上最根本的一种东西。因此回归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体现形式之一的书法怎么回归?怎么学习?是祝帅经常思考的问题。要回归传统,那么传统是什么呢?中国书法有两大传统,一个是以师法自然为前提的创造性传统,第二个就是以承袭古人为能事的惰性传统。纵观书法史,惰性传统比创造性传统影响还大,所以中国书法的惰性传统往往严重障碍着中国书法的发展,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

  惰性传统的承袭者没有对中国书法规律性的总结,不能理解中国书法特别本质的思想,而只是从形制上承袭,很多问题的出现是源于师法表象的结果。起源于象形的书法艺术被形而上理念物化为艺术形式后,其艺术形式就超越通俗、简单的视觉经验而具有了深刻的内涵,这在书法演进过程中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捩点。历代书家依此所创造的经典作品,又反过来影响着创造者和欣赏者的艺术气质与审美心理,然而,这也使后世缺乏创造性的书家在固有形制的限定中徒袭古人形貌而不自知,并认为自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传统正脉。

  中国书法的表象从品鉴的意义上是比较概念的,但是表象的背后却有着生动的内涵,它是以师古人与造化为前提,重温对自然事物的感受,通过对自然的认识然后总结出来的诸如笔法等程式性的语言。就像王羲之为什么能开宗立派,那是因为他是学古人之精神,而不是拟仿古人之面貌。他的书法在遍师前人的基础上,又回归自然,从而悟对神通,达到了后人难于企及的高度。以自然物象喻说书法美感和风格在早期书论中十分普遍,如锺元常每作磔笔,须三过折,古人以“生蛇渡水”喻“一波三折”,这种由此及彼的触类旁通使书法所构成的笔画形态不仅具有示意性,也使人们形象地从生物动态中领悟笔法与生命态势,同时它也以其富有生命的活性而具有纯粹的审美价值。还有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羲之观鹅而悟笔法的故事也是他们在自然造化中获取书写经验的最好例证。从祝帅书法作品所呈现出的面貌,我个人蠡测,对设计实践与理论烂熟于胸,并受邱振中先生书学思想影响的他一定有类似于以上诸贤的自然体验。

  传统不是简单的一个抽象概念,如果不面对自然去体悟,仅仅学习研究前人的风格将一无所成。作为书法本体的文字其形体即取象于客观事物,而书法的点画形态更有对自然物理的泛化象征,因此,从自然造化中获取启发与感悟是书家形成自己的程式语言的必有之路,也是创造性传统的本质所在。

  三、造化与心源的关系

  书法传统的本质离不开造化,但仅凭藉自然的观照与提示而缺少艺术家的内心升华也不完整,所以,张璪作为画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用之于书论也同样经典,它内外关系讲得非常完备,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李一先生鼓励祝帅作“双栖型”艺术工作者的深意所在。博士毕业于北大的祝帅没有因强于思辨而妨碍自己对艺术感觉的关注和把握,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互补共进,促使他对师造化、得心源有更深刻的理解。

  师造化、得心源是艺术家感受事物表达事物的一个整体,这里面包含两个部分的辩证关系,应该讲在师造化、得心源的过程中,书家应用内在的审美理想观照自然,而不是纯自然的翻版和抄袭自然的模拟。正如虞安吉所云:“夫未解书艺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是书邪?”究其实质,乃是告诫书家要摆脱自然物象的羁绊,使书写者进入“假笔转心”的境界。也就是说书家不应一味抄袭自然,如果一味地抄袭自然,师造化就变成了一种机械行为,一种粗糙的现实。由于自然物象在人们审美观念的积淀影响到书写者的想象空间,物象之形正如言不尽意的道理一样,往往成为制约书家达意的障碍,这时就需要书家心源的幻化。实际上艺术家师造化后确实需要升华,通过联想,探其意,取其神,变化为用。升华依赖的是观者主观审美水平,然而,在观照自然时艺术家本来就带着主观的认识,甚至我们不能跳开主观的意识来对待自然,为什么呢?因为主观的东西并不都是好的,主观的东西很多都是概念的,为什么我们批评有些传统的作品不好,就是因为它概念。此处讲得主观应该是一种高级的、理想的审美状态。它对自然的观照一方面看到自然中存在美的东西,并非常敏锐地捕捉到它,另一方面自然中还有很多不理想的东西主观一定会想方设法改变它,它始终以一种变化的心态对待自然。感悟生活的过程一直渗透着两者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已经脱离自然物象进入抽象符号的书法更是如此。所以,祝帅认为把师造化、得心源的几层关系搞清楚,才能处理好素材与创作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对生活的感受问题,才能领悟中国书法的真谛。

  中国的书论浩如烟海,其实现代人的许多观点在古人那里早有了结论,正所谓时人多有“我口所欲言,已言古人口”的尴尬,故而读祝帅的书法,虽早想谈点看法,除了懒惰之外这也是迟迟未肯动笔的原因之一,但他的作品确实促使自己对一些书法观点进行了再思考,故拉杂写了这些,权作大家读祝帅书法的注脚。

                                                      路洪明 ,天津美术学院教师、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